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谭坤律师服务网 >律师文集

律师介绍

谭坤律师 谭坤律师*浙江强安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律师所副主任兼婚姻事务部主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谭坤律师,女,汉族,1977年5月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十多年法律工作经验,在这十... 详细>>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律师姓名:谭坤律师

手机号码:13375712805

邮箱地址:35974462@qq.com

执业证号:13301200911857140

执业律所:浙江强安律师事务所

联系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789号剑桥公社F座902室

律师文集

毕业季!如何应对招聘乱象?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求职旺季,而网投简历成为不少人的第一选择。但是,网络招聘并非一片净土,学生受骗上当的消息频频爆出。那么,面对网络招聘乱象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呢?

  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正因为面对如此激烈且不乐观的求职环境,从而诞生出很多打着招聘的幌子诈骗求职毕业生的招聘乱象。

  总结起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的招聘乱象有以下四种:

  招聘乱象一:找工作得先出费用

  如今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小赵讲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去年他应聘到一家网站做资料整理工作。“当时一同参加复试的一共有12人。”小赵说,所谓复试,更像是学校考试,考完没多久,他就收到通知说被录取了。然而,入职后他发现,该公司上岗前要培训,并要收取培训费用700元,资料费300元……

  招聘乱象二:招而不聘

  很多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往往都是招而不聘。

  从智联、前程无忧等网站论坛看到,一些求职者还反映,自己参加了很多招聘会,但问询下来发现很多公司其实根本就不打算招人。有些只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招聘乱象三:公司、职位、薪资等信息不实

  很多公司会通过发布一些高职位、高薪资的招聘信息来吸引求职者,求职者前来后却发现与所标注的职位或薪酬不符。

  或借此招聘一些没有合同、没有固定薪酬的推销员或保险经纪。有的公司甚至还借一些大公司的名义来招人。

  招聘乱象四:“试用期”遥遥无期

  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故意延长试用期期限,巧取“义务劳动”。而且,以“试用期不交社保”为借口,拒绝为求职者办理社保手续。

  针对以上招聘乱象,毕业生应对如何应对与识别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乱象一建议:正规的用人单位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如果毕业生遇到以各种名义先收取费用的,要尽量回避。通常这类公司以低标准招人为公司干活,且存在各种不规范用工行为。

  乱象二建议:毕业生求职前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所了解,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做到心中有数,以免无功而返。

  乱象三建议:首先应当确认单位是否真的发布了招聘信息,验证微信账号的真伪。求职时,最好不要在微博、微信等平台透露银行卡号等个人重要信息。遇到未给出详细岗位、却许诺以高薪的微信招聘,一定要加以防范。

  乱象四建议:劳动者在同一单位工作,只有一次试用期,且试用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此外,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就与劳动者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双方应当在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否则从第二个月开始,由用工单位支付双倍工资。一旦劳动关系建立,用人单位就应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社会经验匮乏,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同样,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也规定不得以欺诈方式订立劳动合同,如果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存在欺诈手段的,劳动合同一般也是无效的。

  目前出现的部分不法中介、公司和机构,发布虚假的招聘公告,以较高的工资待遇诱导求职者,从而骗取各种名目的保证金、押金、保险费,这些行为已经构成了欺诈。同时,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问答】

  1、求职者如何防止求职被骗?

  求职者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首先,在求职前应当对自己投简历的企业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包括对该企业的工商注册情况、企业信用情况等进行调查,这些信息可以从工商局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查询,初步了解该企业是不是一家经过工商注册、信誉度良好的正规企业。求职者还可以直接联系招聘企业,核实是否存在相关岗位的用人需求及薪资待遇,对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

  其次,在求职过程中,尤其是在与企业人员接触当中,应当多留意,对该企业是否正规经营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正规经营的企业,一般不会存在扣押身份证件、要求缴纳押金或保证金、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如果有这些行为,那么求职者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将身份证件及财物等交出去,防止上当受骗。

  2、求职者不小心上当受骗该怎么办?

  对求职者来说,不要着急,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如果被骗了,首先要确定是谁骗了自己,所以在求职时,求职者必须确定招聘企业的准确名称、办公地点和接触到的工作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这是维权的基本前提。

  在确定这些信息后,可以前往企业所在地的区或者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举报,也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这时,对证据的保存和收集就比较重要,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注意保管好与招聘企业往来的相关资料,如果招聘企业要收费用,应当让其出具正规发票或收据,这样即使被骗,也不至于没有维权的凭据。

  3、招工诈骗陷阱如何防?

  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对招聘信息特别是网络招聘信息一定要加强甄别,不要轻信,必要时可对招聘信息进行核实。另外,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证件,不要随便把身份证等证件交由中介机构或个人保管,防止被一些不法分子盗用个人身份信息。如果涉及缴费,一定要及时索取收据或发票,它不仅是双方发生职业介绍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求职者维权的重要证据。

  为了避免求职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求职者应当到正规的职业中介机构和人力资源市场求职应聘。如果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及时向所在地的劳动监察机构进行举报投诉,如果被欺诈或敲诈的,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4、招聘网站又该如何担责?

  网络求职是一把双刃剑,其信息真实性较低,技术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更是在招聘网站上发布虚假信息,给求职者埋下重重陷阱。而面对网络虚假招聘,招聘网站又该如何担责?

  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上网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

  根据该规定,招聘平台具有“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合法”的法律责任。对于招聘平台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其未尽到审慎义务。其责任具体体现在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之规定。

  简言之,求职者在招聘平台遭遇虚假招聘后,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个人或企业则成为第一侵权责任人,求职者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向其主张侵权损失。这时候权利受到侵犯的求职者有权要求招聘平台采取措施,如果招聘平台不作为,则应该对求职者的损失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当然,如果招聘平台对于虚假信息进行了编辑等主动网络传播行为,则应该对求职者的全部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同时,部分文章和信息会因为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变更失去时效性及指导意义,仅供参考。

浙ICP备17000796号-1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3529 Copyright © 2018 www.hztkl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13375712805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申花路789号剑桥公社F座902室

技术支持:网律营管

添加微信×

扫一扫添加朋友圈